网站后台 ftp,wordpress文章中图片,雄安智能网站建设方案,乾安网站建设哪家专业我记忆中的1998年代#xff0c;PC迅猛发展#xff0c;CPU速度逐年翻番#xff0c;持续了7年#xff0c;但下一个7年到现在#xff0c;基本上没有太大提升#xff1b;显示器从14英寸CRT发展到2005的21英寸LED#xff0c;后来也没有继续进化。为什么#xff1f;当人对计算…我记忆中的1998年代PC迅猛发展CPU速度逐年翻番持续了7年但下一个7年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大提升显示器从14英寸CRT发展到2005的21英寸LED后来也没有继续进化。为什么当人对计算机的反应速度不再敏感时PC性能的商业驱动力便消失了当人机距离只能在60厘米21英寸显示器是视觉舒适区极限时扩大显示屏的驱动力也随即消失抛开游戏和设计等特殊领域。从这个角度考虑雷军的小米手机打造发烧友概念也只存活于现阶段。因为PC将人锁定在电脑桌前(书房)在沙发和床头(客厅和卧室)并没有一种可用的上网设备于是iPad一出世便迅速席卷了这个市场据统计近70%的用户并没有将iPad带出家门。上网本注定是一种临时替代品。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是无法预测PC和Tablet(平板)的未来。预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也应该从人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及意图出发他们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需求2000年的前30年互联网是信息的互联如telnet、ftp、http的发明2000年后的10年是人的互联如QQ、BBS和SNS。50年后的互联网我心里真的没谱但我了解一些基本的人性。QQ解决了人和人之间沟通特别是后来的语音、视频聊天。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性饥渴和无聊因为重度使用者往往是那些孤独的少男少女对于沟通在1998年QQ没有普及前人们用书信和电话同样可以解决。SNS如针对生人社交的51和熟人社交的facebook其发展初期和QQ解决的都是同一类需求那个经典的Poke(掐一下)暧昧之意妙不可言。SNS程序UCHome的发布让寻找一夜qing变得更简单和直接很多SNS站查看MM资料需要先交纳100元入会费。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确切说是手机互联网即LBS如微信、米聊最受欢迎的功能还是摇一摇摇出你身边的陌生男女LBS成了Local-Based Sex。据统计手机互联网的用户70%是高中及以下学历80%月收入3k以下。微博根基在于粉丝。在20年前的农村中学就有大批的追星族她们听着音乐磁带但他们对明星的热爱一直被压抑着。20年后的都市中学生这种需求依然强劲微博的出现正好释放这种压抑这也就是为什么粉丝有千万级的博主都是影视音乐明星。各界大腕如李开复、史玉柱一样都是明星。上面的几大互联网应用关注的是人的情感需求(部分是成长需求如行业社区)。社交不是目的和驱动力只是实现情欲、孤独、追求成功的一种手段。2005年RSS的普及曾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但RSS这种订阅模式有效的利用最大的障碍是人性中的贪婪。订阅太多阅读压力和浮躁随之而来原来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渐渐产生了厌倦和放弃。微博订阅也存在同样问题。我不太相信那种有2000关注的博主真的看过所有的微博。新浪微博解决该的手段就是微博分组即分组阅读。当然了因为微博的社交属性别人粉你你得粉过去礼尚往来。周鸿祎的360系列在营销上比其对手的高明之处就是利用人的恐惧它惯用的伎俩就是在右下角弹出“危险、木马、病毒、感染”等恐吓词然后建议你安装xxx如360浏览器并不是推“更快、更漂亮、更易用”等概念。工具的越来越简单、便捷其实是满足人性中的懒惰比如自动扶梯。互联网也莫不如此。互联网工具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塑造我们的行为而是赋予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我们的需求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它的实现方式。互联网从信息的互联发展到人的互联而实现人的互联就是社会化网络它表现为BBS、Group(群组、圈子)、SNS和微博等。互联网对生活渗透更多还是娱乐和信息获取谈不上真正的社交圈。至今没有一个真正的高端互联网社区。总监、CEO级别人物的社交从来都是线下的这类人也不太可能有时间闲聊而且高端人物极其注意其个人隐私。有大把时间泡在社区里的一般都是穷人和工薪阶层。微博上我们可以去粉、去评论、去转发明星但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是现实中那样遥远就如同你看周杰伦的演唱会还得花2000去买票。你依然住你的合租屋他还是回他的别墅。现实社会的金字塔结构、社会分层在网络的世界依然存在永远是少数人掌握着话语权。最开始互联网是信息网如ftp、telnet解决信息的流通IT基础建设阶段渐渐地互联网是娱乐网如QQ、交友解决人的情欲、无聊再后来互联网是生活网如电子商务在未来互联网是工作网如商务联络、求职解决人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大约是10年前有部经典电影《人工智能》讲的是机器人伴侣对生活的影响。也许机器人确实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实验但那不太可能进入消费者领域如果那是现实人们购买它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值得吗互联网可以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简单但我们如何消化吸收互联网却无能为力。就如同纸质书年代我们一年买10本读3本电子书年代我们一年买100本但可能依然只读3本。但50年后的互联网我觉得它依然只是一个工具性角色它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并不会让大多数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幸福。它的价值还是决定于使用它的人。